作品敘述:
複合媒材
(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收藏 )
【 跨海大橋 】此畫是吾人在2017年前後,嘗試以重複曝光的手法展現寫實與意象結合的形式,復活中國傳統畫家不以單純眼睛所見而描繪的寫生理念,但也加入與傳統東方多點透視,與西方單一構圖均有不同的「新寫生」讓畫面表達更多的故事敘述性,所做的創作的一系列風景作品之一,描繪了澎湖連結白沙鄉與西嶼鄉漁翁島的「澎湖跨海大橋」。
畫面左上黑白圖像是模仿當年黑白相片裡1970年大橋初落成時大橋僅為單車道,以分段設立會車處解決雙向來車的舊橋橋頭牌樓,下面彩色的橋頭則是1996年改建新橋後的現狀。二者並排、放大,正是藉以突顯橋的歷史,喚起老一輩走過此橋,在會車區等候他車通過,或被禮讓時輕按喇叭致謝、舉手致意的歲月記憶。橋更新了,人情味也不見了,「橋」只剩下車輛跑的橋,沒有人與人心靈上感情的老橋了。
左下方的舊橋墩孤立的站在海中,除了提醒後人前人當年篳路藍縷的建橋的辛苦與犧牲,是否還有其他的功能價值? 消逝於遠方的構圖,還是向前延續至畫面前端而出? 吾人希望觀眾自己體會。以慈祥的老翁而非壯碩的年輕人所塑立的漁翁像,既是豐收的象徵,是不是也隱藏了當初雕塑家看重老者過往的經驗更甚於連輕人的體力的一種體驗? 吾人認為:新舊橋傳承,也應該要賦予人文思想的感情。
右上是通樑的大榕樹,是澎湖觀光必經之地,但一棵三百年的大榕樹利用安安宮廟簷高度的掩護躲過東北季風的摧殘,橫向生長,再以氣根支撐自己日漸變大的軀體,形成一片在地耆老下棋、聊天最佳的綠蔭,不論其與大橋地緣上的親密性,或榕樹本身的生命力,都值得吾人為之畫上一筆,幫澎湖鄉親早年移民的困苦留一點記憶。下面保安宮的匾額與大榕樹,正是自然與人文生命力結合呼應的象徵,我用消逝感較強烈的鏡頭試著將感情延伸。
畫面正中的新橋牌坊是眾多光觀客的共同記憶,但右下角的俯視圖則是解嚴以來加上這個世代空拍機的貢獻,就不是觀光客記憶的視野,但號稱大橋的建築,在連結白沙與西嶼的海中,也只是一條細弱的線條,人當謙卑。橋上吾人故意隱約點上代表車輛通行中的色點,代表橋的生命力,放射向外地擴張視線延伸感,則是想表達此橋聯繫起澎湖灣旁的這些島嶼的貢獻,與先民克服自然的努力,吾人又應該驕傲與珍惜。
「橋」代表兩岸的溝通,而「跨海大橋」更是澎湖人共同的記憶,吾人也希望代表了這個世代更大的胸襟與眼光。
此畫已於2017年七月被澎湖縣政府文化局收藏。( 文 / 陳信宏 )
相關作品
0 0 1 2 8 9 7 5 1
最佳瀏覽環境設定: Google Chrome 瀏覽器、螢幕寬度1280px